抖音是如何让人对陌生内容感兴趣的。

写这个话题来自三个契机:

第一个契机是,我确实很爱刷抖音(跪下了

第二个是在上周末出门看油菜花的时候,听到在江边的目测30岁+的女士在跟旁边的集美们说,这里真好看,我们拍个抖音吧。” 这个说法很有意思,不是拍个照,不是发个朋友圈,而是“发个抖音”。不过离得太远,没有机会问她是怎么用抖音的。

第三个契机是,朋友聊到他看视频号的体验,刷了很多都是自己不喜欢的,而且点了不感兴趣之后还是照常推一些不感兴趣了,直接劝退。

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很有意思了,抖音也是进去之后一堆陌生内容,为什么大家还会感兴趣,还会沉浸地一直刷呢?

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来源。

它不是对抖音的复盘,毕竟大佬们都比我写得更好,我也不太喜欢写这类“宏大命题”,所以我就从用户角度来写写我看到的。

以下正文。


抖音发展到现在,已经成为了短视频平台。我们把它简化一点,将它看成双边市场(不简化的话,这个平台里的角色就很多了,包括平台本身、大V、中小V、MCN、政府机构、用户和广告主)

那么对于双边平台来说,内容的生产和消费撑起了整个大盘,我今天的论述也从这两个角度来展开。

首先我们从内容消费的角度,也就是用户视角来看,我们如何对陌生内容感兴趣。

1.产品定位和用户的消费预期

用户来这儿就是刷视频的,不是来看朋友动态的,用户来这儿的预期影响着他对视频的态度,而这种预期来自产品对外传递的产品理念和价值观。“记录美好生活”和“记录世界,记录你”是不太一样的逻辑,这也来自不同的价值观(没有孰优孰劣,我爱刷抖音,但我爱快手的普惠价值观)

而这种预期告诉我们,让我们知道,来这儿不看陌生人看谁呢,偶尔蹦出来个好友才会让人觉得奇怪或惊喜吧。

再来,抖音一开始走的路线是潮酷好看,汇集了太多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,颜值是第一驱动力,谁不想多看帅哥一眼呢(?)

印象是反复加深的,久而久之,我知道自己来抖音的目的是什么了,看小哥哥!这是一个增强回路,反复在我心里留下印象,这也让我的预期给固定了下来。

2.大屏沉浸体验

这点其实是抖音的交互特色了,在国内应该是第一家(?)

没记错的话,有段时间刷抖音左上角时间都看不到,真正的上瘾!

不过现在可以显示时间和电量了(看看其他产品,b 站全屏观看不会显示时间,且有弹幕;爱优腾全屏看剧也不会显示时间,甚至微信读书也不会显示时间)

3.明星 buff

如果以上还不能解决你对“陌生内容”的障碍,那么我们来点“不陌生”的?

除了家人朋友同学这些带有关系链的人,还有谁呢?

明星。

如果说,让你看陌生人很陌生,也提不起兴趣的话,那么你喜欢的明星来了,难道你不会看吗?

ok,然后我们看到罗志祥好像“沉迷”在了抖音,所以有段时间大家都会发“听说我跳精武门,罗志祥就会来评论”,

罗志祥带来了他的一群沙雕朋友,引发了普通人的模仿,不仅激发了大家的消费热情,也激发了生产的动力,毕竟我和偶像就只隔了一个屏幕啊。万一获得了他的评论我不就有吹嘘的资本了吗。

4.热门推荐

这是字节跳动最核心,也是最关键的技术支持,它的推荐算法非常强悍。一上来我就给你推荐目前平台内最火的内容,这也是大家最喜欢的,那么大概率你也会喜欢。

当你在站内有了更多行为动作后,你的画像也就更清楚,推荐得也会更准,更让你喜欢(我还记得,在字节实习的时候,我看过我在今日头条的画像,精细程度简直了!!绝了!)

除了算法本身外,它目前还有一些设计,比如标签和榜单。

内容标签告诉了我,这是条什么视频,比如它是首发,它是热门,那么用户心里就很明确,我现在看的内容是什么,而不是需要猜(猜很累的好不啦

而榜单其实是用户“用脚”投票的结果,根据用户的互动行为实时更新的榜单数据,这也遵循了这个逻辑:大多数用户喜欢的,也许你会喜欢,毕竟平台大了,总是要遵循大众口味的。

抖音是如何让人对陌生内容感兴趣的。

5.对不感兴趣内容的处理

okok,我们最后的倔强是,如果这些内容都不喜欢的话,那你告诉我,我改还不行吗。

你可以快速划到下一个视频,你可以选择不感兴趣,你可以不再关注某人,这些都是你表达的方式。

就跟谈恋爱一样,你不说,我就什么也不知道(?)

同样,平台也会努力,完播率、点赞、评论等互动数据都是我能够 get 到的反馈。

所以我们会看到不少人“调教”抖音,让抖音只给他推荐他想看的内容(叨叨记账里也有这样的设计,它是为了补足算法不足,补充语料库,更切合用户需求来推送内容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这个app)

以上是从用户角度来看的。下面,我来说说内容生产者的角度。如何让生产者创造出能让人感兴趣,有记忆点的内容呢?

1.内容模板

所谓内容模板,其实就是告诉用户,你的脚本怎么写,你的视频怎么安排,在短暂的 15s 里,你可以做的是什么,你如何发挥你的智慧完成它。

那么抖音给的模板是什么样的呢?

主要是由配乐、道具、动作手势、游戏设计组成。一开始的抖音,模板大概是好看的脸+酷炫+音乐+节奏或鼓点+肢体语言,构成了15s的精髓。最强的是,大家看到这样的内容会自动反应说,“诶,这个歌好抖音噢,这个视频是抖音上的吧”,用户体感就是这么强烈。

我们拆分看看。

音乐是视频的滤镜”。所以我们就能理解,在抖音上会看到很多音乐人认证,他们有自己的原创歌曲,而且在这些原创下可能有用户再创作,把它进行二次传播,再扩宽边界,让更多人听到

他们为什么选择抖音而不是网易云音乐呢?当然,大多数人都是多平台宣发,那么如果有只入驻抖音的音乐人,他一定是看中了抖音推广音乐的势能(想想你在大街小巷里听到的“抖音神曲”就明白了)

抖音在去年疯狂上线小版本,都是在上线各种道具,丰富内容表现形式,给用户更多选择,让这个模板库更丰富,让内容不那么同质化。

最近又出现了小的游戏玩法,非常妙的是,用户操作的门槛非常低(毕竟出现了很多非常小的小朋友和宠物都参与进来了),而且我们会乐在其中。

2.工具

工具是为了降低用户的技术成本,毕竟随手拍视频简单(微信里的视频动态就是让大家随便拍拍,发表的button叫做“that‘s it”,就这样吧),但后期难,或者说剪辑和内容的编排难,这可能劝退很多有创作热情的用户。

抖音是怎么做的呢?

把工具设计得尽量简单好用,用户套上模板,又只有 15s,随便动一动,这个视频就完成了。

而它在开放 1 分钟和更长视频的限制后,又出了狠招:直接给你做个工具产品,剪映。它和抖音的数据打通,收藏在抖音的歌曲在这儿能够随时调出,可以自动加字幕,我还可以剪抖音同款等等等等(省了多少事儿啊…

以上二者结合,出来的内容其实不会太差,至少它是有“形”的。(记住这句话)

3.设计用户的上升路径

在一个UGC产品里,不管是遵循二八原则还是追求普惠公平,内容消费者和内容生产者都应该保持一个平衡。

就像城市一样,会有人口流动,有人的迁徙,有人来,有人离开,城市的规划是为了留住优秀的人,在这里扎根发展,由此吸引更多人来这里繁衍成长。

这也跟社区发展是一个道理。一个好的社区是应该给用户设计上升通道的,让普通用户来到这里不是感叹“啊,这好难,怎么拍的”,而是“这个看起来我也能做呢”。画外音:但我们一定要明白,大多事情都是“看起来”如此的,知易行难大家都知道,但“知易行难”本身就是“知易行难”的(我真的没有在讲相声!)

所以我们会忘记创作很难这回事,再加上平台的推波助澜,所以我们能看到,抖音从一开始炫酷的技术流,变成了现在的生活小事,或是一些简单的剧情,情侣的,家人的,同事的,朋友的故事,毕竟作为普通用户的视角来说,写写故事或是生活里的小事感觉起来会比技术流容易太多。

这也是抖音的生命力所在。

3.脱离模板后的创作

当然,抖音毕竟是个流量平台,在大量用户涌入后,生产者的嗅觉是敏锐的,他们会跟着流量走。

那么更多专业选手也会入场,他们可能是编剧,可能是导演,可能是制作人(比如 Papi 酱这类选手)

他们给平台带来了什么呢?

专业。在“形”之外,带来了“灵魂”。(和上面提到的“有形”对应一下)

像我刚才提到的,普通用户可能只能按照平台给的模板,而学霸学神们则会各显神通。

不但会解题,甚至会自己跳出框架来思考,“面试官为什么会出这道题?我来出题的话,会不会更好?”

他们跳脱出了模板和框架,用自己的专业性打造属于自己的“人设”,在视频里铺垫各种包袱笑料,拥有自己独特的创意,甚至自己制造模板。(比如前段时间火的甩头换装舞,其实是来自普通用户的创意)

抖音是如何让人对陌生内容感兴趣的。

4.蹭热点

自媒体的人都知道,热点是最大的流量来源。这个功课必须人人及格,而学霸们不仅拿满分,还会自己创造热点。比如,“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”。

这点比较简单,所以就不多提了。

以上大概就是我今天想要表达的内容(来自一个经常沉迷抖音的网瘾少女)

分析完这些之后,感觉云村好难噢,我作为普通用户好像找不到刷云村的理由,感觉非常奇怪,或许可以用上面的一些理由来解释吧。比如产品给我的预期,我是来这儿听歌的,最多再加上看评论,为啥刷这个 Mlog 呢?

作者:小馨儿 记录自我成长 复盘 和思考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都发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ofafa.com/57825.html

(0)
上一篇 2023-05-28 18:40
下一篇 2023-05-28 18:40

相关推荐